台電規畫台西風力發電廠http://e-info.org.tw/node/13388
全球風力發電發展進入高峰http://e-info.org.tw/node/3754
港大新研究使全球風力發電出現突破性發展http://e-info.org.tw/node/20555
甘肅將建中國最大風力發電場 總投資達170億元http://e-info.org.tw/node/2073
內蒙古推廣風力太陽能發電改善牧民生活http://e-info.org.tw/node/23852
心得:
原本認為風力發電是一種極不穩定的能源取用方法,但在看過此幾篇環境新聞後,突然驚覺到原來風力發電的發展已經如此進步,甚至有可能替代太陽能成為新一代的環保能源之途。現在全球越來越多國家都開始著重在風力發電,如果能成功開發的話那相信未來人們將享有更多福祉。
2007年12月10日 星期一
環境新聞-生質能源
豬糞也能變成生質能http://e-info.org.tw/node/28662 生質柴油來源 廢食用油跟能源作物http://e-info.org.tw/node/24254 林尚毅:台灣生質柴油的優勢在綠藻http://e-info.org.tw/node/24380 休耕種甘蔗 環保又可產能源http://e-info.org.tw/node/23215 美國提倡回鍋油提煉生質柴油http://e-info.org.tw/node/23003 心得: 在地球資源日漸枯竭的情況下,我們人類需要替代能源越來越急切,在現今的技術下,我們可以看到將廉價、平庸的物質轉變為能量,但生質能源必須要因應環境而有原料上的不同,像是環境新聞中所看到的,台灣主要生質能源優勢為綠藻,那是因為台灣的地理環境關係,四周環海,海岸線有許多藻類,因此在往後生質能源開發的主要趨勢應是多方位的。 |
環境新聞-氣候異常
氣候異常 澳洲維多利亞省氣溫創9月份歷史紀錄http://e-info.org.tw/node/14622 美氣候反常 華府2007冬極熱極冷http://e-info.org.tw/taxonomy/term/15145 全球氣候異常 日本梅雨季超長、歐美熱浪http://e-info.org.tw/node/12064 全球暖化暖化不可逆 IPCC直陳危機嚴重http://e-info.org.tw/node/28274 12月15日莫斯科市冬季絕對氣溫創8.6℃新高記錄http://e-info.org.tw/node/17771 心得: 近年來,不斷出現各地方氣溫飆新高的新聞,這說明了全球暖化已非常明顯,但究竟使得全球氣溫異常的原因是什麼?雖然大部份認為是溫室氣體大量累積所造成的,但各個先進國家依然故我的繼續排放廢氣,京都議定條約好像也沒什麼用,其中更是有報告指出暖化危機已不可逆,將來人類必須做的是如何適應暖化後的環境,只能說未來地球上所有生物都必須承擔人類所種下的濫果。 |
2007年12月3日 星期一
環境新聞--地震
1. 薩爾瓦多西部連日來頻繁發生地震:http://e-info.org.tw/node/24095 2. 地震後問題浮現 日核電廠願意受國際檢驗:http://e-info.org.tw/node/24712 3. 2005年印尼地震 造成大量珊瑚礁死亡:http://e-info.org.tw/node/21581 4. 爭地震測報時效 氣象局增點觀測:http://e-info.org.tw/node/26686 5. 40年來最嚴重災害 南亞地震海嘯造成近6萬人喪生:http://e-info.org.tw/news/world/2004/wo04122902.htm 心得: 身處在板塊交接處的台灣處在地震頻繁的地區,也因此幾乎每年都會有因為地震造成的災害損傷,但如今,預測地震的技術還不是很成熟,最先進的日本觀測技術,也只能提前1分左右來告知,當務之急,便是要思考如何將在那黃金的時段內傳遞訊息給大眾知道。 |
2007年11月5日 星期一
澳洲雪梨
雪梨市於1842年透過《市政府法案》(Corporation Act)成立,範圍包括現時的烏魯木魯(Woolloomooloo)、莎梨山(Surry Hills)、齊賓泰爾(Chippendale)和派蒙(Pyrmont),面積合共11.65平方公里。邊界郵政設置了六個區域。邊境郵政今日仍見於雪梨廣場前方。
自1900年起,雪梨市的範圍多次變更。1909年,坎普爾頓(Camperdown)自治市與雪梨市合併。1949年,亞歷山大、達令頓、厄斯金內威爾、新城、紅坊、紀聶、滑鐵盧及帕丁頓併入。1968年,不少上述郊區納入新成立的南雪梨自治市。1982年,南雪梨市併入雪梨市,其後於1988年透過《雪梨市法案》再度獨立,其範圍縮滅了6.19平方公里。2004年2月,雪梨市再度擴大,兩個議會區域合併。雪梨市現時人口約有170,000人。
雪梨市是雪梨和平獎的主要贊助者。
正如上文所述,自1945年起,雪梨市的選舉範圍在至少4個時刻,被州政府大力地改變,以為當時的新南威爾斯州議會的執政黨製造優勢。其後,澳大利亞工黨和澳大利亞自由黨接替,兩大黨的政府先後重新規劃選舉的範圍,將傳統上的支持他們的內郊區編入,並將傳統上不支持的撇除。
面對雪梨議會的分裂狀況,澳大利亞自由黨遂於1987年重組,將南部的郊區合組成新的南雪梨議會。據說,這是要為自由黨製造優勢,因為南部郊區一直以來是工黨的票源。
2004年,澳大利亞工黨州政府將雪梨市和南雪梨市的議會合併,恢復原狀。有評論家指,這意味著已控制州政府的工黨有意建立「超級議會」掌握大權。議會合併後,選舉於2004年3月27日舉行。獨立候選人克羅夫·摩爾(Clover Moore)擊敗倍受矚目的工黨候選人、前聯邦部長李米高(Michael Lee)當選雪梨市市長。有評論家指,這顯示選民強烈反對工黨建立「超級議會」的意圖。
2007年10月28日 星期日
地理與環境作業~第六週~祕魯之46~?號報告內容
黃芊微B9632046 →利馬市 邱德誠B9632047 →自給自足小世界 蘆葦浮島 張佩玉B9632048 →祕魯 美人魚寶寶-----米拉 楊雅儀B9632049 →神秘的納斯卡線 張力云B9632051 →祕魯發現斯坎文化古墓 吳昀澤 電子四甲49590303 →袐魯 的的喀喀湖(Lake Titicaca) 林信宏 電子四甲49390005 →祕魯Peru-斯坎文化古墓 黃軍皓 電子四甲49390035 →祕魯-巨畫 魯乃綸 電子三甲B9642314 →? |
約旦佩特拉
佩特拉(希臘語:πέτρα,阿拉伯語:البتراء)是約旦的一座古城,位於安曼南250公里處,隱藏在阿拉伯谷東側的一條狹窄的峽谷內。佩特拉一詞源於希臘文「岩石」(petrus)。
很可能《舊約全書》中稱的「塞拉」(意義也是岩石),即摩西出埃及後「點石出水」的地方,就是佩特拉。但也有學者認為《舊約》中的塞拉只是指石頭,而不是一個城市的名字。死海古卷中,佩特拉被稱為「Rekem」。
很可能《舊約全書》中稱的「塞拉」(意義也是岩石),即摩西出埃及後「點石出水」的地方,就是佩特拉。但也有學者認為《舊約》中的塞拉只是指石頭,而不是一個城市的名字。死海古卷中,佩特拉被稱為「Rekem」。
佩特拉通常被認為是納巴特王國的首都。它北通大馬士革,南經亞喀巴灣可到印度洋和紅海,西面是加薩,東面的沙漠背後是波斯灣。
佩特拉到底是什麼時候建造的尚無定論。根據其中陵墓半埃及半希臘的樣式估計,佩特拉始建於公元前6世紀之後,很可能是托勒密王朝時期,即公元前3世紀到公元前2世紀。公元前2世紀末,隨著托勒密王朝和塞琉古王國的衰落,納巴特王國開始興盛。公元106年,納巴特王國被羅馬帝國軍隊攻陷,淪為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。3世紀時,可能是由於薩珊波斯帝國的崛起和紅海海上貿易的興盛,作為陸路交通要塞的佩特拉漸漸衰落,7世紀被阿拉伯軍隊征服時,已是一座廢棄的空城。11世紀時十字軍東征建立的耶路撒冷王國統治該地一個多世紀。13世紀末埃及蘇丹拜巴爾一世到過此地。1812年瑞士人J.L.伯爾克哈特是第一個描述該地的歐洲人。
佩特拉到底是什麼時候建造的尚無定論。根據其中陵墓半埃及半希臘的樣式估計,佩特拉始建於公元前6世紀之後,很可能是托勒密王朝時期,即公元前3世紀到公元前2世紀。公元前2世紀末,隨著托勒密王朝和塞琉古王國的衰落,納巴特王國開始興盛。公元106年,納巴特王國被羅馬帝國軍隊攻陷,淪為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。3世紀時,可能是由於薩珊波斯帝國的崛起和紅海海上貿易的興盛,作為陸路交通要塞的佩特拉漸漸衰落,7世紀被阿拉伯軍隊征服時,已是一座廢棄的空城。11世紀時十字軍東征建立的耶路撒冷王國統治該地一個多世紀。13世紀末埃及蘇丹拜巴爾一世到過此地。1812年瑞士人J.L.伯爾克哈特是第一個描述該地的歐洲人。
參考網址:維基百科
2007年10月21日 星期日
秘魯沙漠中神秘的納斯卡線
在人煙稀少的泛美公路支線上,位於秘魯的利馬南方275英哩處,有一個叫做納斯卡的小鎮。這個小鎮位於潘帕區的阿他加馬沙漠北端一個荒蕪的平原上。那裡的納斯卡線使該地區成為獨一無二的地方--在250平方英哩,極度乾燥的沙漠上,有如蜘蛛網般的線條及圖形縱橫交錯著。自從納斯卡線在1920年代被人「發現」後,它的起源及目地對科學家及一般民眾一直都是個謎。納斯卡線包含梯形及螺旋形,巨型動物及類似人類的形狀,還有綿延數英哩筆直的線。那些被稱作“geoglyphs”的線條和地上的圖案被認為是屬於曾經於西元前200年至西元600年間生活在這裡的納斯卡族人的。他們的製造方法是將沙漠中黑岩石的最上面一層去掉,顯露出對比的白黃色沙子。有趣的是,從空中鳥瞰這些圖案時效果最佳。
雖然對於這些奇異標記的目地存在著很多種說法,但每一種說法的意義都不盡相同。隨著這些不同的研究者將大眾的注意力移到納斯卡線來,一向寂靜的沙漠突然之間備受威脅。前幾年納斯卡線因當地政府計劃要灌溉乾燥的潘帕區而受到威脅,瑪麗亞雷施首先就帶頭保護這些獨特的標記,限制群眾開車經過這個易遭破壞的地區。在1994年,納斯卡線被聯合國教育、科學及文化組織列為世界遺產。直到今日,納斯卡線依然是充滿神秘的古代文明遺跡。
資料來源:
大紀元新聞(作者:不詳)
2007年10月15日 星期一
印度露天千人洗衣場
作為印度第一大商業城市,孟買是印度最具現代化氣息的城市。但讓人稱奇的是,在大批來孟買的游客眼中,一個極其原始的露天“千人洗衣場”竟然勝過了海邊鱗次櫛比的雄偉高樓,成為一個必去的獨特景點。 亞洲最大的洗衣場男人當家 在當地朋友帶領下,記者來到孟買市區馬哈拉克斯米火車站附近的一座橋上。據說,這裡是觀看亞洲最大露天洗衣場的最佳位置。人還未到洗衣場,空氣中很遠就飄來了一股發霉、潮濕並混合著洗滌劑的難聞氣味。此時站在橋頭向下看,眼前隻是一排排混在高樓大廈旁的貧民窟,與孟買其他雜亂無章的貧民區並無二致。經朋友提醒,再定睛一看,橋下真是“蔚為壯觀”:數百人正圍著一個個用水泥砌成的長方形洗衣槽,洗著各式各樣、五顏六色的衣服、被套、床單。在早已辨不出顏色的水裡,有人掄著棒子用勁敲打,更多的人則是用手“啪嗒、啪嗒”地捶著、搓著、甩打著衣服,四散的水花伴隨著衣物此起彼落的巨大聲響,汗水混合著洗衣水,累了渴了,舀起洗衣水喝上一口,繼續干活。 洗好的衣服要麼挂在一排排繩子上,像一隻隻飄舞的風帆,要麼干脆就鋪在房頂上晾干,與遠處高樓的輪廓,構成了一道都市奇觀。更讓人驚奇的是,在浩浩蕩蕩的洗衣隊伍中,很少看見女人的身影,清一色幾乎全是男人當家,其中還有不少年輕小伙子。 連窮人都不自己洗衣服 據當地人介紹,由於100多年前,孟買很少有自來水,加上季風氣候明顯,每年長達幾個月的旱季常滴雨不下,大小河道一律干枯,洗衣難成了政府必須面對的頭等大事。於是,露天洗衣場便應運而生,成為當時值得夸耀的一項市政工程,專為大大小小的洗衣店提供公共洗衣場所,堪稱一座大型的“洗衣集市”。洗衣場建成時,總共有800多個水池,可同時容納千人同時洗衣,迄今仍保留著手工清洗、露天晾晒衣物的傳統習俗。 百年一晃而過。雖說如今洗衣早進入電器化時代,但這座找不到一丁點現代化跡象的洗衣場依然生意興隆,人人洗得熱火朝天。究其原因,對於大多孟買家庭而言,洗衣機仍是不必要的奢侈品,市民還是習慣將衣物送到洗衣店。而洗衣店老板又樂於把收集來的衣服送到人工便宜、收費很低的洗衣場去。不光有錢人的衣服被送到那裡,窮人也把衣服送到那裡。 此外,由於信譽好,從洗滌到晾干直至上漿都是一條龍服務,不少飯店、醫院都很青睞露天洗衣場。據說,一個洗衣人一般至少有50個“老主顧”,光為這些客戶洗衣,就能為他們帶來每月8000盧比的收入(1美元約合45盧比)。看著水泥槽裡渾濁的洗衣水,記者不由得暗自擔心,自己入住旅店所用的床單、被褥、枕套等等,莫非也是洗衣人手中的“杰作”? 洗衣人有錢也不願轉行 翻開一本記錄孟買歷史變遷的老畫冊,你會發現當年畫家筆下的洗衣場,與如今所見的一模一樣。其實,不僅這份傳統產業百年來絲毫未變,就連畫中洗衣人說不定也是現在哪個洗衣人的祖輩,因為他們的職業和身份世代相傳。 洗衣場的英文名譯音是“都比嘎特”,印地語意為“洗衣人的碼頭”。“都比”在當地是個姓氏,也是印度教“蘇德拉”種姓的一部分。這個種姓又分成許多亞種姓,每個種姓都從事不同卻固定的世襲職業,“都比”專指洗衣人。這些洗衣人即使有了錢也不願接受教育,也不願轉行,隻想守著這份世代祖業,洗衣、晾晒、送還,過簡單的日子,享受簡單的快樂。無論種姓高低,窮人富人,都比人都願意為他們洗衣。難怪當地人戲稱,在終年高溫炎熱的印度,如果沒都比人,不僅富人們不可能衣著光鮮,就連窮人也隻能整天臟兮兮,生活在一個汗臭沖天的世界中。
資料來源:
人民網-孟買千人露天洗衣忙 水雖渾濁生意興隆(作者:錢峰)
http://www.people.com.cn/BIG5/guoji/14549/3039948.html
資料來源:
人民網-孟買千人露天洗衣忙 水雖渾濁生意興隆(作者:錢峰)
http://www.people.com.cn/BIG5/guoji/14549/3039948.html
2007年10月8日 星期一
渥太華秋色
秋天是人們登高望遠,領略秋色的瀟灑,即景抒情的季節。大自然淋漓盡致地展示著自己卓然超群的調色才華,揮毫潑墨,繪製出一幅幅濃墨重彩的油畫。 起伏的山巒間,綠葉的松柏和紅葉、黃葉的樹雜錯相間,高低錯落有致,遠近層次分明。遠山近坡,天高雲淡,藍天碧透,白雲悠悠,一派怡然景色盡入眼底。 「楓,一經霜後,黃盡皆赤,故名丹楓,秋色之最佳者。」——清.陳淏子《花鏡》 繼今年六月裡多運河(Rideau Canal)獲聯合國世界遺產殊榮之後,首都渥太華更進一步以楓葉國色彩炫麗的秋色打造品牌,秋日濃妝揉合城市的古老歷史以及歐式建築,甚至讓首都地區的空氣裏都瀰漫著浪漫的氣息。 加拿大糖槭樹林遍布全國各地,它又叫糖楓樹,每年深秋時節,金風蕭瑟,紅豔豔的楓樹葉,燦如朝霞,色澤嬌豔,十分瑰麗,彷彿春天怒放的紅花。加拿大人對楓葉有深厚的感情,把楓樹視為國樹,楓葉也成了國家的標誌,有「楓樹之國」的美譽。 其中加拿大東南部的魁北克和安大略是楓林最多的兩個省,那裡有幾千個生產楓糖的農場。色彩形狀異彩紛呈的葉子雜錯鋪展著,紅的妖豔,黃的明麗,綠的柔和,鵝黃嫵媚,古銅淳樸,滿地斑斕,五彩繽紛,絢麗耀眼。滿地的落葉鋪成一塊天然的、碩大而厚實的五彩地毯。尤其是清晨黃昏時分,幾縷陽光從樹間散淡地傾瀉而下,讓本來色彩斑斕的大地更加迷離,也更加多姿。 每年從3月開始,加拿大人民都要興高采烈地歡慶傳統的糖楓節,品嘗大自然獻給他們的甜美食品。加拿大是世界上生產楓糖最多的國家,年產約32,000噸,除自食外,還大量出口。
楓樹節期間,生產楓糖的農場都粉飾一新,人們披上節日的盛裝,載歌載舞,舉行各種形式的慶祝豐收的活動。大量前來觀光的遊客同他們一起分享歡樂。到了週末,有的農場免費供應楓糖糕、「太妃糖」(盛上一杯潔白的春雪,然後澆上熱烘烘的糖漿,色香味俱佳),任人品嘗。楓糖節往往持續一個多月才結束。
資料來源:
大紀元-加拿大首都渥太華秋色(作者:不詳)
訂閱:
文章 (Atom)